跨界企业增长“失速”,光伏还有下注的机会么?

2024-08-12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光伏产业逐渐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然而,光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核心的困局是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


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供需关系和投资热潮的共同作用。在需求方面,虽然全球光伏市场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远不及产能扩张的速度。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实现能源独立,大力推动光伏发电项目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在供给方面,由于光伏产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量企业涌入该领域,导致产能迅速扩张。同时,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扩大产能,忽视了市场承受能力。


一些跨界企业开始放弃或削减其光伏项目,这可能是光伏淘汰赛的开始。业内人士指出,这股热潮的退却与市场变化、技术门槛、政策调整等因素有关。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从快速扩张到现在的理性回调,行业的自我调整和生态平衡正在逐步展现。



跨界光伏,成了“救命稻草”?


上市公司跨界光伏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方面很多企业巨亏,所在行业也处于夕阳行业,因此跨界光伏成为了这些企业的救命稻草。比如说其中的房地产公司蓝光发展,2021年累计亏损138.3亿元,急需新的盈利点。


另一方面跨界光伏有天然优势。光伏赛道常被称为长坡厚雪的好赛道,景气度好、确定性高,并且光伏产业入局门槛相对低,相比转型造新能源车或者押注元宇宙赛道更具落地可能性。


这些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收购或股权投资相关光伏企业便能达到跨界光伏的目的。


但是,这样的跨界模式究竟是蹭题材炒作,还是企业真想寻求第二成长曲线还有待商榷,毕竟这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和光伏产业链并不相关,想在竞争激烈的光伏赛道脱颖而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持续的业绩低迷和多次转型失败,让这些企业急于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来讲一个新的故事,正在享受政策红利、风头正盛的风光新能源成为了不二之选。很显然,投机一把就走是这类企业的普遍心态。只是,在光伏行业已经到了周期顶部还往里冲,这样的下注时机赌的不是“运”,是“命”了。


形势不对,多家跨界者发起“撤退”信号


近年来,光伏行业以其相对确定的前景、较小的融资难度、较高的盈利和估值水平,吸引众多企业跨界入局。据PV-info统计,仅2022年,跨界光伏企业数量达75家。几乎每月都有企业宣布进军光伏领域。


但今年下半年,浪潮正逐渐退去。一些企业在高调跨界光伏之后,宣告放弃或大幅度缩减光伏项目的投资与规模。


水牛奶大王皇氏集团一度成为跨界光伏的“明星股”。2022年8月,公司宣布,设立安徽皇氏绿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安徽绿能”)作为投资主体,在安徽阜阳建设年产20GW TOPCon超高效太阳能电池组和2GW组件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


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项目容量,皇氏集团的此项计划都算得上去年跨界光伏的大手笔之一。而在消息传出的当月,公司股价一度上涨50%以上。


与当初意气风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时隔仅一年,皇氏集团就已萌生退意。今年8月4日,皇氏农光公告签署协议,转让安徽绿能80%的股份及控制权。股权转让完成后,安徽绿能将不再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在10月18日回复深交所问询中,皇氏集团解释,从行业发展情况看,国内TOPCon电池产能正加速释放,产品单价较年初有了较大幅度下降,考虑到TOPCon电池属于重资产投入,后续仍需要投入较大资金,决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保障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主业上,因此对原项目投资做出相应调整,转让安徽绿能控制权。


主营包装印刷油墨业务的乐通股份,曾于今年7月中旬抛出47亿元高效异质结电池和组件智能制造项目建设计划。仅一个月后,公司便大幅减少了对该项目的投资规模,原拟由公司出资持有项目公司不低于40%的股权,变更为出资持有5%的股权。


另外,今年初宣布跨界光伏的奥维通信,如今已正式终止了有关计划。今年1月,奥维通信发布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通过与上海熵熠组建合资公司,投资建设5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到了6月,公司便决定终止该项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奥维通信解释,鉴于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对价、业绩承诺、投后管理等交易方案的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光伏企业增长“失速”,高增长阶段已告一段落,跨界的故事没法再讲下去了。此时选择撤退,哪怕是“一地鸡毛”,也比将来丢胳膊断腿的好。


内外交困,结局或已注定


时至今日,光伏还有下注的机会么?


从内部环境来看,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光伏行业的上行周期已基本告一段落。今年以来,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降价传导至产业链各环节,光伏上市公司集体增长失速,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相当难看。


今年年初以来,产业链各环节已出现两轮降价潮。目前,硅料价格再次跌至6万元成本线;硅片价格也在持续下跌,组件投标价格更是跌破了1元/W。在很多行业人看来,行业见底还早,这次的寒冬将比以往都冷。


残酷的价格战意味着各环节都已无利可图,不少龙头企业甚至开始出清产能。卷到极致,最终一定是大厂“卷死”小厂,小厂“卷死”新厂。树大根深的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碾压优势,它们不惧寒冬。而还未立稳脚跟的新企业,将普遍面临投产即亏损的命运。


再看看那些新近入局的跨界企业,尽管抛出上百亿的投资规划,似乎是财大气粗,但真的储备有足够的粮草来熬过寒冬么?这需要打个问号。



查看三家企业财报。截止今年三季度末,琏升科技总资产18.68亿元,负债9.97亿元,净资产为8.71亿元。这样的家底,要撑起110亿元的总投资,显然是捉襟见肘。


实力最小,野心却最大的滨海能源,现总资产6.37亿元,负债4.05亿元,负债率已经高企,但其此番跨界却一口气规划了254亿元的投资规模,钱从哪儿来?


星光股份3000万的投资额,更经不起折腾。尽管分布式光伏势头良好,但光伏电站开发属于重资产行业,建设一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就需要几百万、上千万的投入,平均投资回报周期一般是7~8年,按照星光股份现有资金实力,后续能否持续运营下去就不好说了。


当然,很多跨界企业也并没有真心实意的干光伏,它们只是想套上新能源的概念继续在资本市场融资。但可惜的是,这个“算盘”如今也要打不响了。


注意到,今年8月,证监会发布文件明确指出,为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将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和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向主营业务,严限多元化投资”。这意味着,想通过炒新能源概念圈钱的路子根本走不通了。


综上几点来看,跨界光伏玩票者的结局已经注定。光伏行业是利国利民的产业,肩负着能源转型、生态发展的重任。只有那些坚持长期主义,固守初心恒心的企业,才能真正享受到行业发展的红利。如果现在还想来投机赚快钱,这样的想法当休矣!





安徽黑马电气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18656578065

联系邮箱:

18656578065@163.com

联系地址: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芜湖南路B栋55号

安徽黑马电气有限公司       备案号:皖ICP备2024048340号-1     

    |    中国

扫一扫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