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以标杆定标准,推动行业实现2382mm中版型组件尺寸统一,全行业已集体布局矩形硅片组件赛道,可谓“矩”势已定。与此同时,SNEC和Intersolar展会上也同样清晰呈现了另一大趋势,那就是超高功率组件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SNEC展会上有近七成主流光伏企业展出了700W+组件。
赛道火热,700W+大势已成
SNEC和Intersolar这两个大展上,绝大多数光伏厂商都展出了基于N型电池技术的光伏组件,展品占比超过70%。其中,TOPCon技术路线成为绝对主流,布局展商占比近85%,同步展出组件的功率和效率较之去年又有明显提升。一方面,凭借矩形硅片和N型电池技术的叠加,几乎全员成功站上600W+台阶。另一方面,210+N技术产业化应用加速,成功开启行业700W+时代。据不完全统计,以天合光能为代表的69%的主流光伏企业均展出了700W+产品。SNEC展会期间,天合光能在其展位设立“210+N创领展区”,其中展示的两款功率超过700W的高效电池组件全部搭载210产品技术平台,分别叠加i-TOPCon电池技术和TSHJ异质结电池技术,输出功率最高突破760W+,充分体现了研发实力和多技术路线储备能力。

6家企业倡议推动700W+光伏组件标准化
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无论在技术还是产品上都愈发成熟,而组件的功率也随着市场发展越来越大,从最初单块组件的100+到如今的700W+,通过提高组件效率及功率,从而降低度电成本,已成为行业进步的必然趋势。去年就有六家光伏企业联合倡议,旨在推动700W+光伏组件标准设计和应用。这些企业包括阿特斯、东方日升、TCL中环、天合光能、通威股份和正泰新能。他们认为,提高组件效率和功率已经成为行业进步的必然趋势。这次倡议的实质是n型电池技术和210大硅片结合,使光伏组件功率在组件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突破700W。这些企业共同倡议,各单位700W+光伏组件设计延续既有标准的外形尺寸及安装孔技术规范,增加790mm孔位。同时,产业链上下游积极探索更高效、更领先的技术与应用方案,共促光伏行业健康发展。各家企业都表达了对此次倡议的支持。天合光能是业内较早押注210尺寸的一线组件厂商,该公司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标准化的产品。TCL中环是硅片供应商,他们认为,700W+意味着更高的组件功率与效率。东方日升则强调,从600W+升级到700W+是无缝衔接的。这次联合倡议的厂商中,已经有多家发布了700W+的组件产品。这些企业认为,全面推动光伏组件产品的标准化与超高功率、超高效率组件的产业化,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能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价值,实现最好的规模化效应,优化供给,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业链成本,更大程度地释放产业价值、降低度电成本,推动应用端价值最大化,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光伏力量。

尺寸之争难以统一
2024年,光伏主材厂商在市场全面失利,尺寸之争有了新玩法。2024年6月26日,晶澳科技、中来光电、协鑫集成、一道新能、英利发展、浙江爱旭和正泰新能等7家光伏企业再次强调2465mm*1134mm尺寸,共同倡议该尺寸在N型组件尺寸的标准化及安装孔位置统一。这份协议的重点在于署名企业和尺寸标准没有涉及提及版型。在署名的七大厂商中,上年组件出货量前四位的厂商,仅有晶澳科技在列。此外,2465mm*1134mm的尺寸也十分令人熟悉。早在2021年,晶澳、晶科、隆基等巨头企业共同签署《M10系列组件产品标准化的共识》,已经将2465mm*1134mm定义为标准尺寸。然而,当时该尺寸仅仅被标注为78版型组件,也就是所谓的大版型,与之同列的还同为大版型的72版型组件,标准尺寸为2278mm*1134mm;中版型的54版型组件,标准尺寸为1722mm*1134mm。如今,七大厂商共同推举2465mm*1134mm,曾经的M10尺寸元老隆基、晶科缺席。这意味着尺寸阵营迎来全新变化,M10阵营或已分裂两派。从本次倡议署名的厂商技术布局来看,TOPCon是其技术路线的共同选择。晶澳科技、协鑫集成、一道新能、正泰新能、中来股份自不必说,已凭借TOPCon产品在业内拥有相当的市场。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7月7日,阿特斯、东方日升、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通威股份、一道新能、正泰新能等9家一线组件企业联合声明,对新一代矩形硅片中版型组件尺寸2382mm*1134mm的标准化达成了共识。达成共识的2382mm*1134mm的尺寸已经不同于2021年发布的《M10系列组件产品标准化的共识》中的任何一种。目前来看,中版型尺寸统一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真正统一。其他版型组件多存在自说自话的尴尬处境。关于尺寸纷争,企业注定无法达成和解。从技术角度分析,不同组件企业由于技术路线差异,最契合的尺寸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异质结电池厂商目前更倾向于210mm尺寸,而TOPCon厂商则更倾向于182mm。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技术角度并非唯一衡量尺度,组件厂商在选择尺寸过程中蕴含着市场竞争逻辑。
光伏产业现状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全球光伏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过去的十年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根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具体年份],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令人瞩目的[具体数值],并且每年仍以两位数的增长率不断攀升。这种迅猛的增长不仅反映了市场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光伏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持续降低。
(二)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
高效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如 PERC、TOPCon、HJT 等,使得光伏发电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以 PERC 技术为例,其转换效率相比传统技术有了大幅提升,而新一代的 TOPCon 和 HJT 技术更是有望将效率推向更高的水平。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规模效应和工艺改进也发挥了关键作用。硅料生产的大型化、硅片尺寸的增大、电池片制造工艺的优化以及组件封装技术的创新,都共同促使光伏发电成本大幅降低。如今,在许多地区,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接近甚至低于传统的火电和水电,这使得其在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三)产业链日益完善
从硅料的提纯,到硅片的切割,再到电池片的制造和组件的封装,以及相关的辅材生产和设备制造,光伏产业链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协同、完整且强大的生态体系。中国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各个环节上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还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可观的份额。例如,在硅料领域,国内的一些企业凭借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规模优势,成为全球主要的供应商;在组件环节,中国企业的出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未来产业趋势
(一)技术创新引领发展
未来,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将继续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钙钛矿等新型电池技术有望取得重大突破,为光伏发电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打开新的大门。钙钛矿电池具有更高的理论转换效率和更低的制造成本,一旦实现商业化量产,将对整个光伏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同时,智能化运维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远程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光伏电站的运行状态,提前预测设备故障,从而提高发电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
(二)应用场景多元化
除了大规模的集中式电站,分布式光伏在工商业和户用领域的应用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工商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其厂房和仓库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以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并降低用电成本。户用光伏市场也将随着成本的降低和政策的支持而迅速崛起,普通家庭将成为光伏发电的重要参与者。此外,光伏与建筑、农业、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将成为未来建筑的新趋势,将光伏发电与建筑物的外观和功能完美结合;光伏农业大棚将实现农业生产和发电的双重效益;而光伏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光伏充电桩、光伏道路等,也将为可持续交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三)国际合作加强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对于清洁能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间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将更加频繁和深入。各国将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光伏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同时,国际间的产能合作和贸易往来也将更加活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光伏产业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实现更加公平、开放和可持续的发展。